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刘庆和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对话】苏新平与刘庆和——一次有关学院教学和当代艺术实践的对话

2014-06-10 15:45:03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
A-A+

  刘庆和:你我在美院教学多年了,同样在这里从学生到教师,同时又积极地介入到当代艺术实践中。这样一个学院教师与当代艺术家的双重身份让我们意识到了一些问题。有必要围绕着教学实践和当代艺术之间的话题作一些探讨和议论。也许我们的一些看上去个人化的体验和角度,能关系到了总体的学院教学和当代艺术实践的一些现状,那就是关于经验传承和艺术创造这两者之间逐渐形成的脱节现象。

  苏新平:在美术院校工作确实有教师和艺术家双重身份的问题。我在早期也没有意识到其中的区分,后来在一次办签证的过程中才突然意识过来,其实教师和艺术家是存在区分的。我去美国大使馆面谈时,签证官问我是做什么工作的,我说是教师。他又问我去美国做什么,我说是去办展览,并且拿出我的画册给他看,他看后问我到底是做什么的。这时我才明白教师和艺术家其实是两个身份。后来在长期的教学和个人艺术实践中,我渐渐理清了其中的道理:教育是讲艺术规律的,是教学习方法的;而自己的艺术实践和成就是个人的经验,是不能教给学生的。回过头来谈学院身份的艺术家和职业艺术家的关系,按理说这里其实没什么问题,但是在我们的现实里却确实存在着值得讨论的地方。比如,如何看待传统、传承与今天艺术创作的关系,从学院教师的角度讲,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目的是为教学服务;从职业画家角度讲,学习研究传统文化和艺术除了了解艺术大师和流派产生的背景和方法外,更多的是为了在艺术史中查漏补缺,建立自己在艺术史中的位置。而我们看到的学院教师,他们在思考或创作实践中,常常分不清教学与个人创作,常常将追随大师和流派作为个人艺术创作的目的,忘记了生活在今天的自己的存在。其实任何艺术流派和大师的产生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他们的高度代表的是那个时期的人文高度。而今天有今天的背景,也就当然有不同于过去的“今天”的标准和高度。

  刘庆和:作为美术学院教师,如果他认为艺术创造是重要的,那么他就会关注这类的问题。如何让我们的教学适应时代并培养出具有当代艺术品质的人才,这是作为从事艺术教育的人的责任。应该看到,因为重视、强调“传承”的功能,而不是将其视为整体教学的一部分,就自然地导致学生的创造力明显下降,逐渐在学习当中形成了一种态度,那就是被动地等候教育,而不是带着思考和问题迎上去疑问,在这四年的时间里我到底想要得到什么?等到毕业后明白了真正需要的东西时,似乎只有从头儿开始了。

  苏新平:这种情况确实存在,其实就是教学中传承与创造的关系问题。

  刘庆和:记得91年在马德里美术学院参加他们的一次毕业创作教学活动,感触颇深。指导老师在听学生表述自己关于创作的构思和方式,而学生必须要通过自己具有说服力的讲述打动了老师之后才能开始进行创作。一个学生谈到他打算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创作,老师饶有兴趣地听着。我发现他们对待传统的态度与我们的不同,传统是作为艺术表达的一种方式,而不是用来尊崇的,当它被带入到今天的创作思路里面的时候,就变为个性化的形式语言来发挥它的感染力了。如今,近二十年过去,我们在面对传统的时候,仍然将态度端正作为学习创作的前提,教师与学生探讨的多是构图、结构和形象等技术方面,而少有个人认识、情感与表达方面的探讨。这一方面来自于教学方面的思路,也显露出经过多年来的教学引导,学生们已经逐渐失去了对于艺术创造所带来快感的期待。

  苏新平:学生选择用传统的技术进行创作是一种学习方法,这位西班牙老师的赞同实际上说明他是懂艺术的,更懂艺术教育的。而我们的学生选择画什么是个人偏爱、是感觉,并不是学习方法。画什么是不需要讨论的,而怎么画却是可以讨论的,这样才能形成教与学的互动关系。教育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外,更多的应该让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至于我们的教育中常常出现的教师居高临下的指导学生、以权威的身份要求学生如何去画的现象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今天的教育更多提倡师生互动、平等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以自身的经验和修养面对学生,更多的是引导、启发并传授给学生学习和创作的方法,而不是替代学生思考和实践。

  刘庆和:在今天,艺术当代以神话的不断产生诱惑着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学院教学作为一个坚持传承文化的基地,即要客观地学习优秀的传统,掌握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又要冷静地看待艺术当代,而不仅仅是追求空洞的形式符号,如此才能真正发挥我们学院教学的优势。否则,坚持以经验来替代感受,迷信就贯穿于整个教学当中了。遵循经验和强调感受,磨砺技术和开发创造性就在学生的头脑中混乱起来。再加上教学安排上缺少对于个性化教与学的鼓励,让懒得思考的学生盲目的跟着教学安排,勤于思考的学生受到了人为的束缚。之所以唯技术而论,是因为抛开技术训练,进入到创造的领域很有可能暴露出教师在此方面的思维后滞和利己心态。

  苏新平:老师如果否定学生的方案,说明这位学生一定是没有认真对待,也许是没有创意,也许是抄袭他人的东西等。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更需要平等的和学生进行谈心,让学生自己认识到问题的所在,这样学生才有新的开始。如果只是简单的指责,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其实今天的教育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能力差的学生培养成有进取心、有创造力的学生才称得上是好老师,天才不用教师培养也会成为人才的。平等的与学生讨论好处很多,除了探讨问题外,对于学生主体意识的树立和独立思考才是教育的目的。

  刘庆和:事实证明,一个好的老师一定要有自己的创作实践。学生在进入到下一个单元的课程学习时,很容易联想到教学方式和教师的艺术实践。因为,作为教师你的艺术实践不可能仅仅是个人的行为,创作上的思路和表述方式在学生当中早已形成了教学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和疑惑进入到教学当中,这种教学前的准备和热身对于教学会产生积极效果的。

  苏新平:是的,没有实践,这样的老师就会用文本来套学生,套不进去就否定学生。如果有实践,他不会误导学生,学生的每一个进步他会看到。

  刘庆和:真正负责任的教师眼里看到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灵性的闪现,而不是仅仅为了教学成果的展示。了解学生的心态,看到学生身上的活力甚至是自己都未必具备的优势,才会让自己摆正心态将教学思考纳入其中。早已形成的临摹、写生、创作一体的教学模式,创作是作为单元教学被人为地划分在最后区域里的,然而,艺术创造就是一个情感生活的过程,从人性来讲区域的划分不能等同于情感的管理,因为创造性是蕴藏在我们每时每刻的生活当中的,搭建宽松的平台,营造思考的气氛对于学习是多么的重要。可是,已经看到,由于长久地把传承经验当作说教视为教学的首要任务,也使得学生总体上养成了懒于思考的习惯,因为,无论是从教学水平和教学目的的角度来看,都看不到教与学当中期待创造的表情。而另一方面,艺术当代的神话又在不断地撩拨学生不安的心,学生难免会把追求空洞的符号当作学习的目的。如果不对这些方面引起关注,学院教学对于正在成长期间的学生,就会失去了疏导和树立创造信念的作用。

  苏新平:实际上你遇到的问题并不是孤立的,在其它专业同样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可以说这是过去的教学模式在今天的延续和反映。学生习惯于被动接收,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一旦有所改变他们就手足无措、无所适从了,不过,这种情况在版画系相对要少些。因为版画系从低年级开始就进入了自己选择表现方式和版画语言转换的课程训练,实际上版画制作过程就是一个创作的过程,其教学内容和方式都区别于它系。学习版画必须经历几个程序,一是画草图;二是转换绘画方式、方法习惯,让其适应版上制作;三是绘制到不同材质的版面上;四是印制中的创作,这个程序需要再次适应、调整转换的图像。这四个步骤中的每一步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动脑筋实现,而且每一步骤都是创造性工作,因此版画系学生不可能、也没有条件被动地接受某种规定模式。即使在导师工作室教学中也多是采取互动式的教学,老师制定的课题多与学生生存状态及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学生根据个人经历和经验制定和实施计划。从思考到制作都要学生独立进行,中间会有师生共同讨论,并且有针对问题提出各自意见的机会,经过多次反复,直至达到课题要求的指标才算完成作业。由于版画系的教学方法重视的是教与学过程中的环节,所以对于最终结果并不看重。事实上,这样的方式、方法不仅会产生非常优秀的作品,而且学生进入社会后,其创造和研究能力也会更强,从历届毕业生的成就看就证明了这一点。

  刘庆和:就艺术表现力来说没有哪个画种更具有什么优越,我们谈论创造的主题,并非是轻视技术性的东西,相反,技术或者说经验是我们最初建立自身创造机制的先决条件。我最近刚好上过写生课和创作课。在水墨写生课程的教案上首先要填写参考书目这一栏,这样,经典的画面就自然地来到教学面前,怎么看待经典,经典是体现在他的感染力方面,还是体现在他的技术方面,这在教学当中就会产生不同结果。首先,是让学生了解什么,认识什么和解决什么,如果认识和解决的是把生活当中的因素设法套用在经典画面的笔墨技巧当中,经典水墨写生就只能起到画谱的作用了。这个误区是因为我们长久地认为,具有很多优秀传统传承的水墨表达方式,是可以轻视我们自己生活的。而优秀文化是怎样建立的呢,如果不是领悟和揣摩艺术经典里的关于艺术家情感表达和当时的人文环境对于经典产生的作用,就理所当然地将研究建立在技术的层面里。一个大度宽容地学术领域应该是包容各种风格样式以及丰富的教学理念的。

  苏新平:有关经典的话题是学院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如何看待经典在我们的教学中是有不同的体现的。经典艺术的出现自然离不开当时的背景,如果我们只追求和模仿经典作品的效果,这肯定是误区,也没有必要。如果研究和学习的是经典作品与当时社会、文化的关系和艺术方法,那么无疑对学生感悟大师和建立自己艺术的语言方式和方法有积极作用。

  刘庆和:但是作为学院教学上的整体影响力的体现又不可能离开具体人所造就的的形象感召力的,也就是团队形象的产生是由于每个个体的形象的聚集形成的广泛影响力。实际上,美术学院的积极状态正是教学创作的宽松状态和长远的目光都具备的前提下,才能够体现出来的。

  苏新平: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学术氛围,是非标准就会混乱,那样只会伤害专业骨干和学生的学习成长。所以好的学术氛围会使学术水平和质量得到保障。

  刘庆和:我们在学院工作久了,惯性的东西让我们在一些方面有所滞后。比如,学术氛围及是非标准问题、骨干教师的作用问题等,这些方面版画系做的更好些。

  苏新平:好的学术氛围是靠大家来营造和维护的,所以这得从个人做起,尤其是从骨干教师做起。其实营造一个好的氛围并不是没有可能,大家心里都是有一个标准的,尤其像中央美院这样的地方,现在的问题是大家有没有改变的信心。版画系可以作为例子来说明。早期是“你说你的理,他说他的理”,是是非非总搅不清,大家都不愉快。后来大家将学术水平、成就确定为标准后,通过每个人面向社会办展览和教学成果的展示和评审,结果很快就明确了起来,外界的评价是最有份量的。这样几年下来,水平高、成就突出的教师自然被大家推崇,话语权也就自然倒向学术层面上来了,过去的是是非非也就此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学术氛围得到改变后,大家将更多的精力用在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和艺术创作质量的比拼上,大家都有自己的位置,也都有自己的努力方向。

  刘庆和:树立什么,鼓励什么和追求什么有的时候看似是落实在某个环节上,但是它可能会造成很深远的影响,这在艺术教育领域会表现得尤为明显。作为教师,他要具备很综合的能力,首先要对艺术创作是真诚的。需要我们都踏下心来思考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再有就是要客观地看待自己教学和实践以及学生的成长经历过程,懂得在艺术创造这个主题面前,我们都是一同走来的,经验作为一种先知先行会给教学带来很多的学习的理由和内容的同时,过分的夸大经验之谈也会给创造带来不利的影响。认识到我们难以达到的艺术经典的高度,明白很多未知和年轻人的诸多优势,才能体现出我们自己的时代精神,才能客观地看待我们的实际工作。另外,你现在又在承担造型学院的工作,面对这样老的学科,你是如何思考和工作的?

  苏新平:尽管各系情况不同,各有各的优势,但一定是将造型学院当作整体来看待。好的方面不必说,一些问题需要慢慢改善。比如理想学术氛围的营造,一些模糊的标准希望能逐渐明确起来,这些都需要慢慢来,我觉得有方法就能实现。比如我们先组织一次教师展览,让所有教师先动起来,参与到我们策划的活动中来。再进一步会做一系列的提名展,就是选择艺术成就突出的教师举办个人展览,这样可以带动和影响其他教师的创作和研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方案渐渐都会实施起来,慢慢让大家觉得不努力就没有安身之地。这些举措是跨系和跨专业的动作,树立的是造型学院的骨干,只有造型学院整体有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局部的系才能被带动起来。当然所有努力的最终理想还是实现专家治校的目标。

  刘庆和:我觉得,在教学上有些是应该划分区域的,而有些是要打通的。灵活性地接受和推广是对教学的纵向和横向都兼顾的考虑,仅仅在高筑墙,然后在里面“打隔断”,会让学生的视野变得越来越狭窄,目光短浅。以个人的见解和认识覆盖众人的智慧给教学所带来的负面效果,会通过时间和实践来检验的。重要的是作为教师应该明白教学的目的,作为学生应该知道自己到底想学到什么。这个看似很普通又简单的问题,却可以困扰我们的艺术教学和当代艺术语境当中正常的思考。就像笔墨永远离不开造型的概念一样,水墨领域的教学更不能脱离当代艺术的大气氛。

  苏新平:这是典型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对于学生的成长并不利。今天的教育是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如果素质过分单一则无法面对外面充满竞争的环境。中央美术学院在今天仍然是一个有实力的学校,这里的一举一动对其它艺术院校还是会产生影响的。因此,如果美院在治学、治校方面迈出一步,实现专家治校的理想状态不能靠别的,只有靠每位有责任、有成就的教师和艺术家一起努力。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从你我做起。

  2009年11月24日于中央美术学院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刘庆和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