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学院教学环境下,谈起叶浅予先生的艺术人生和他的学院教学理念,其意义可能会和以往的话题讨论有所不同。有一段时间了,很少提及这些艺术本身的东西,相形于今天的潮流追捧和学院教学状态,对那个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的进取及反思的年代,已经有些陌生了。
叶浅予《青城道士》
85×42.5cm纸本设色
40年代私人收藏
80年代初,我在中央美术学院读的是民间美术系,所学的专业是连环画专业,也就顺其自然从叶先生的漫画和连环画创作来了解叶先生的作品。《王先生和小陈》以及不少的漫画作品对我的影响至深,在这些连环漫画当中难以找出正、反面人物来,那些混日子讨生活的人们,自以为大人物的小人物们,在先生笔下栩栩如生,是鲜活现实的直面铺展。能感觉到,这些动人的场景和读白,既是放大了的社会写照,又让人深省、发笑甚至泪下,也是一个智者超越时代的冷眼观察和态度。像《王先生与小陈》这类作品,甚至不能简单以绘画来定义,它和同时期的文学、电影作品一样,代表了那个时代共态发出的声音。只是,这样重要的作品被尘封了多年,直到70、80年代才得以重现,它和后来的贺友直先生的连环画作品《山乡巨变》一样,成为中国社会时代进程的底色,也是中国现当代言说艺术的经典。
早的时候看叶先生的水墨作品总觉得寥寥几笔,不够过瘾。习惯于笔墨关系、素描关系、色彩关系作为绘画要素的我们,所认为的画作就要有的读、有的看,特别是技术处理在作品中的必要,是大家所牢记的。在人们都在注重绘画的功力和功利的今天,再看叶先生的作品,有如一壶老酒,有所经历的人会在其中体会个中滋味。
今天谈及叶先生的艺术创作,大家习惯于关注的是生活速写入画的论调,在对待教学和总结叶先生的绘画成就时候,这好像也是不可绕开的话题。当然就画论画来说,有别于同时代的其他艺术家,速写的掌握在叶先生的作品当中表现得极为重要。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是就所谓“速写入画”的思路看待叶先生的绘画,而没有看待叶先生的艺术人生,就会落于就事论事的局限之中。
刘庆和在翻阅1992年香港美术家出版社出版的叶浅予画册
我觉得重要的是今天的人们难以做到这一辈艺术家的“纯粹”。越是无法展开说的地方,越是叶先生艺术的珍贵和值得探讨的地方。因为工作的关系,偶然接触到50年代美院中国画系的教学资料,这些没有公开的教学档案资料弥足珍贵。那些用钢笔写就的关于教学的探讨和规律的总结,字里行间都能流露出叶老对于中国画系教学,特别是人物画教学的操劳和远见卓识。在其长文当中,朴素的语言,高超水平的书写让人饶有兴趣,急切地想读下去。也许是身在其中,在这些教学笔记当中看不到相关“体系”的议论,这也正是体现出了叶先生作为艺术家的独立思考和真知灼见。“体系”一词的出现应该是这些老艺术家过世后被研究者提出的,至今关于“体系”的议论一直在进行之中。我对“体系”的理解其实很简单,就是,对于研究者来说,将艺术家各自的艺术状态相通之处整合成体系,有助于教学的研讨,因为,学院教学毕竟不是师徒传授。另一方面,体系的实用性也惠及艺术实践者,纳入某个体系会强调身份和归属,但是,这些对于艺术创造有多少裨益,我一时还不能得出结论。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到九十年代,是一个内外共生交融的时期,对于思路清晰有判断力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可以摄取诸多养分的时代。直面生活和个性化情感表达,呈现了纷繁的景象。重温那个时代的文化状态,不是为了强调今天的我们要去向何方,或者回到哪里的问题。简单的推论就是,因何走在这些老先生的作品面前你会驻足、感动,在感动之余,我们还能否保持老一辈艺术教育家们所倡导的艺术的真,传承他们为艺术表达和艺术教育所探索并开拓的艺术教育精神和理念。
(文/刘庆和,据2023年8月27日采访录音整理)
(来源:艺术品鉴杂志)
画家简介
刘庆和,1961年出生于天津,198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1989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硕士学位。1992年在马德里康浦路狄安塞大学美术学院访学。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
曾经获得第三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当代青年艺术家奖、第八届AAC艺术中国年度水墨艺术家大奖、上海证券报年度“金”艺术家奖、《艺术财经》年度水墨艺术家奖。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